在古装剧中,我们经常看到无论哪个朝代的皇帝都被称为“皇上”。但实际上,在清朝以前,如此称呼皇帝可是要冒生命危险的。那么,除了“皇上”,皇帝还有哪些称呼呢?
乾清宫台阶,是皇帝处理政务、接见臣子的地方。在古代,臣子要见皇帝,得先呼“陛下”,意为“在台阶下”,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。久而久之,“陛下”就成了天子的代称。
春秋战国时,“陛下”并不专指天子,而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。比如《战国策·燕策》中提到的“秦舞阳奉地图匣,以次进至陛下”,这里的“陛下”并不是指秦始皇。而“陛下”开始专指天子的称呼,是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开始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觉得自己功高盖世,便自称“皇帝”,从此,“皇帝”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尊称。但日常生活中,皇帝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。
在东汉,皇帝被称为“国家”,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整个国家都是他家的。到了唐代,臣子喜欢称呼皇帝为“圣人”,因为唐朝李姓皇帝乐于臣民如此称呼自己,认为自己超凡入圣。
皇宫内,皇帝的家人、仆人还可以叫皇帝为“宅家”或“大家”,意为“皇帝以天下为宅,四海为家”。宋时,普通百姓及宫中内侍又可称皇帝为“官家”,始于太祖赵匡胤,他希望继承人要大公无私,所以定了“官家”一说。
在清朝,皇帝多被称为“上、万岁、今上、明上、上位”,也可以称为“陛下”,但明亡后“陛下”逐渐不用于口语,只见于书籍中。清朝皇帝很多不喜欢被称为“万岁”,因为清朝皇帝们较为务实,不希望别人口头称他们为“万岁”,更讨厌奏折中拍马屁写什么“万岁”。
至于“皇上”这一称呼,在清朝时,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长辈对晚辈可称天子为“皇帝”,而皇后、妃嫔、满朝文武甚至是民间百姓,则要称呼“皇上”以表谦卑。这一点,在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中有明确的描述。
因此,在了解历史、观看古装剧时,对于皇帝的称呼要有所辨别,以免出现错误。毕竟,在古代,称呼不当可是要受到惩罚的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脉展软件技术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“皇上、皇帝、万岁、陛下”傻傻分不清楚?小心打屁股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