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潘奕晓 2024-11-20 百科资讯 484 次浏览 0个评论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许多人或许会好奇,小学语文课本中白居易的《草》诗,为何只选择了前四句?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。公元786年,也就是唐德宗贞元二年,16岁的白居易,在一场科场考试中,写下了这首应考习作。当时,按照唐代科场考试规矩,凡指定、限定的诗题,题目前须加“赋得”二字,后来也称为“赋得体”。所以白居易的古诗《草》,其实原名为“赋得古原草送别”。而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后四句,写的就是送别的内容。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白居易《草》诗的创作背景

那么,为何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前四句而非全诗呢?我想,这绝不是因为全诗太长怕孩子们背不下来。可能是出于让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,能更专注于“草”的精神。毕竟后四句诗中所抒发的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,对于小学生们来说,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和感受,而且其表达也相对含蓄。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白居易《草》诗的后四句

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时,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,便删减掉了后四句,并将题目改为更为简洁明了的《草》。那么,这后四句究竟写了啥呢?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白居易的这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白居易《草》诗的前四句解析

首先,我们来看诗的前四句,也就是我们从小就能背诵的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它的意思很简单,即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,它每年都会茂盛一次,枯萎一次。大火无法烧尽它,春风一吹它则又遍地滋生。从字面意思来看,它就是一曲赞美野草的颂歌。而从其所具体的顽强生命力来看,它又可以升华为生命的颂歌。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白居易《草》诗的创作背景

至于后四句,“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”。它的意思是说,古原上的青草香占满了古道,阳光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远处的荒城。我在这里又送友人远去,这萋萋芳草都是离别之情啊。从“远芳侵古道”二句,可以看出继前面四句所写的野草顽强生命力后,对野草的清香着重进行了描写,同时也有一种春草蔓延扩展之势。

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

白居易《草》诗的后四句解析

综观白居易的这首诗,主要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,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。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加,如今在读这首诗的时候,无论是对于诗中的“草”的精神,还是白居易送别友人时的别情,都有了更为深刻的属于自己的理解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版权信息: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脉展软件技术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《草》,为什么只有前四句?你看后面写了啥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